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一百四十四章 哟,真给奖?(1 / 3)

这则声明同时还说了沈林去香港除了参加金像奖,还有跟郑寳瑞合作电影《孤胆特工》,公开了主创阵容;沈林、梁佳辉、皱兆龙、托尼贾还有关小佟、俞妃鸿还有客串演员阿Sa…

典型的合拍片设置!

重点是托尼贾…

《冬阴功》之后,托尼贾名噪一时,被称为泰拳的代言人!

居然能请来他担任配角?

好吧,主演是沈林,别说托尼贾来了得做配角,就是李连结现在出演,投资方也会让他作配的!

电影市场就这样,谁当红,谁就有话语权…

当然,像那种日薪208万的不算常规操作…

大林子主演华语片,片酬最多手200万美元+20%的版权收益,哪比得上爽姐,人家再娱乐圈,金融圈,社会版,亲子版,民生纳税版块都有一席之地的存在!

……

现在很多人感慨香港电影辉煌不在,但你想,香港只有700万人,本来不可能有电影工业对的!

结果愣是八十年代吊打全亚洲!

一个弹丸之地,铸造了过去数十年华语电影的黄金年代,你还能要求什么呢?

这两年,纯粹的港片越来越少了,市场撑不起来,很多导演开不了工。

2003年CEPA签订以后,内地和香港在电影方面的合作越发紧密。

这几年,内地电影票房的跳跃式增长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跨过深圳河,把事业的重心北移,并且在内地开出了工作室。

内地出钱,香港导演出力的合拍片也形成了稳定的运行模式。

问题是,还没到煤老板拿着钱求这些导演开工的时候,现阶段的电影资源很集中,基本就是几家大型民营制片厂出钱,找导演拍戏。

那之前已经混出名声的徐克、陈可欣就比较好办,北上拍戏,依然有大水喉愿意掏钱。

插一句,由于内地的审查制度,很多香港导演从原本擅长的警匪、都市等现代题材转到更容易通过的古装题材,这也导致了古装片的“扎堆”现象。

后来慢慢了解审查,学会了带着脚镣跳舞,一些不错的电影开始出现,最典型的《亲爱的》、《毒战》…

一些名声不显的,就比较惨了。

郑寳瑞就是典型的名声不显。

他师从林岭東,后来跟过杜其峰,在银河印象呆过几年…

没拿过任何奖项——最多凭借《热血青年》提名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奖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