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三十六章 平衡(2 / 3)

纶这样荫补入仕,且长期于地方任官的官员,他一时间想不起来也很正常。

连张纶这样的人,王曾都没什么印象,更不用提范仲淹了。

虽然范仲淹是大中祥符八年的进士,但和他的同年蔡齐、王举正等人相比,范仲淹并不出彩,也无显赫的家世。

甚至,论知名度,范仲淹也比不过大中祥符八年被赐同学究出身的种世雍。

种世雍虽然没什么才华,但架不住人家有一个好叔叔,知名的隐士种放。

(提种世雍估计大家不知道,但种世衡大家应该会听说过)

听完王曾的发言,刘娥默默地点了点头。

其实,她只是对官家刚刚的行为不高兴,对于官家提议的人选,倒是没什么意见。

况且,她也不怕官家借此笼络大臣什么的。

张纶荫补入仕的出身,已然决定了他的终点不会太高。

一个无法位列中书的地方大臣,纵使对官家感恩戴德,还能翻得了天?

至于,官家后面提到的范仲淹,刘娥更加是不屑一顾。

区区一个监当官,选人而已,更加无关紧要。

(PS:北宋前期文官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,选人,京官,朝官,简答理解,选人是幕职州县官。

根据规定,选人想要晋升为京官,除了资历要满足规定之外,还得需要举主推荐,举主需要五人,其中一人必须为监司官【地方大员】

普通选人,也许一辈子都没法改为京官,一般而言,选人改京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)

另一边,丁谓敏锐地捕捉到了刘娥表情上的变化。

心中有底,他的发言自然轻松了许多。

“臣亦觉得张纶颇为适宜,另,臣推荐直集贤院徐奭前往受灾地区督促。”

(直集贤院,乃贴职)

丁谓暂时还没摸准王曾的心思,他不知道王曾是否和张纶熟识,两人是不是有什么联系。

但此人是官家提出来的,即便张纶和王曾有关系,他也不好开口否定。

何况,太后都表露了意思,他也没有反对的必要。

不过,不反对归不反对,并不代表他就放弃了修堤一事。

徐奭是大中祥符五年的状元,虽然他祖上是北方人,但那已然是几百年前的事了。

人家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南方人,祖籍瑞安(今温州)。

情况未明,派一个南方系的官员一同赴任,丁谓才会安心,这也是他最后的倔强。

刘娥听到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