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二十二章 正月十五的事 (四)(1 / 4)

不知不觉间,一路散到了村东的大坑边。因为水面辽阔,加之又是暖冬,这里居然没有结冰。我刚用筷子小心地把特制的灯花儿放进水里,它的光亮随着正月十五还有个传统的活动——散灯火儿。奶奶告诉过我:每人有一个星宿值年,一年的命运,都操在这个星君的手里。因此今天要祭拜星君,晚上不单得点灯上供,还得“散灯火儿。”

传统的?灯火儿就是用普通的皱纹纸做成的,一般得用五种颜色,很少用双数颜色。奶奶一边捻,一边教我制做。

捻成的灯火儿先摆放到早已备好的瓷盘里。散之前,在灯火儿上端蘸一点点儿花生油或少许香油,让灯火儿顶部浸上油。

“注意蘸油别多喽,费油不说,多出来的油会把灯火儿‘拿死’,散的时候不易着。”奶奶一边蘸油,一边提醒我。

不知不觉间,天黑下来,我在奶奶的带领下,开始“散灯火儿。”

“散的时候,得把屋里、院里的各个角落都散到,一直散出家门,能把一年的坏运气带走,好运气也给带回来啦。”

散灯火儿是从最里边的屋内开始的。第一支灯火儿是奶奶用筷子夹好,借着煤油灯(那会儿农村没有电灯,大多用的煤油灯)点燃的,那神情就像是点燃奥运火炬一样神圣。

不知什么原因,散灯火儿不能用手拿着灯火儿接火,一边放,一边端着放有灯火儿的瓷盘,用筷子夹出灯火儿一一取出引燃,放在炕沿上、木柜上、方桌上,里屋各个角落。很快我家的灯火儿散到了街门外,顺着道路一直放到离家最近的坑边,盘子里的灯火儿也散净了。

在散灯火儿的时候,奶奶给我讲了娘娘庙的故事。原来段甲岭以前有个娘娘庙,原名为娘娘祠,建在娘娘顶上,刻着隶书字体娘娘祠的卧牛石至今犹存。

关于娘娘庙的故事,现在的老人仍津津乐道。

不知哪个朝代,段甲岭有位王先生,家财殷实,夫妻二人均乐善好施,为人厚道,平日里修桥补路,扶危济困,冬施棉、夏舍单,人称其为“王善人。”唯一的遗憾是二人都四十多了,可还没有子嗣后代。

一日,王先生在段甲岭街市上闲逛,无意间听到人说,“王善人样样都好,可惜的是竟然没有只男片女,终究算不得完人。”

“我看呀,这王善人未必是什么真善人,他早年间不定干过什么砢碜(土语:丢脸,不体面)事儿呢,现在醒悟了,施舍东西来弥补。”

“我看你就是喂不熟的白眼儿狼,再敢胡吣(土语:胡说),我抽你丫的,信不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