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十二章 审稿(3 / 5)

。毕竟手稿文字虽然略显稚嫩,却也不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所能驾驭的。

可是结果这份手稿的作者却是陕地阳平县的一位高三学生?

它甚至不是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写的!

国内的高三学生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么有水平的了?

是他最近太久没有关注国内的教育了,不知道国内的教育水平了,还是阳平县高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太高了,能教导出一位有着作家笔力的高中生了?

这意外的发现,让朱胜昌编辑有些摸不着头脑了,会不会是写错了呢?

比如姜玉楼其实不是学生,而是老师,亦或者是教职员?

可是不管他如何搜肠刮肚,脑海中却没有一个叫做姜玉楼的陕地作者。

朱胜昌挠挠头,放下手稿,伸长脖子问对面的老编辑,“老孟,你记不记得阳平县有位叫姜玉楼的作者?哦,或者陕地全省叫这个名的也行。”

说不定是陕地其它地方的作者到阳平县采风挂职,刚好教的高三,然后写了这篇投稿。

许多作者外出采风是常有的,有的作者有关系,可以到省里或者县里挂职,方便写作。比如有到政府办公厅挂职的,也有在工厂挂职的,在学校挂职的也不是没有。

有些作者水平高,教个高三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什么问题。

“姜玉楼?没什么印象?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来?”老编辑孟国伟想了想说道,他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。

孟国伟也是老资历了,在《工人日报》当过编辑,后来在《人民文学》当编辑,认识的作者数不胜数,但是朱胜昌提到的人民,他却完全没有印象。

连老孟也没有印象吗?

朱胜昌挠挠头,不过还是将稿子递了过去,“老孟,这是一份给咱们杂志社的投稿,水平相当高。初读之后,我还以为是那位成名作家的新作品呢。我看着没问题,虽然不太符合咱们《当代》杂志的风格,但也不失为一部好作品。我觉得可以通过审核,你在看看,提提意见。”

小说的刊发、出版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的,最后拍板发表需要经过编辑部开会,由主编最终拍板。

他审核通过不顶用,还需要其他编辑审核通过,最后还要上会呢。

孟国伟也有审核的权利,甚至因为他的资历深厚,他看过没问题的话,基本上就等同于过关了,可以直接把稿子递到编辑部的主任兼主编秦昭阳手上,能过他这一关,只要秦主编不反对,这篇稿子就基本上发表定了。

之后在会议上走个流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