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0290【榜下捉壻】(2 / 5)

大宋泼皮 很废很小白 4172 字 5个月前

看。”

话音一落,众人纷纷一愣,而后起身行礼。

“见过县长!”

“不必多礼。”

韩桢示意众人坐下,上前接过那份卷子。

片刻之后,他轻笑道:“满腔忠义热血,却少了些灵活变通,不合适外放为官,治理百姓,不过倒也并非一无是处。督察处新建,人手不足,将他调过去罢。”

地位变了,看问题的角度也变了。

韩桢现在看一个人,不是在想他能否胜任这份差事,而是此人适合甚么差事。

天生我材必有用。

识人善用,才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的思维方式。

此人虽迂腐,但字里行间却透着刚强,颇有些宁可直中取,不向曲中求的意味。

这样人不适合治民,却是个很好的谏臣。

“微臣领命。”

何侍郎赶忙应道。

放下考卷,韩桢迈步来到谢鼎身旁,问道:“此次锁厅试如何?”

谢鼎面带疲色,答道:“绝大多数补官,困于眼界,任一地知县,已是极限。”

胥吏的执行力没有问题,有基层的经验,知晓衙门如何运转,懂得百姓需求。

但缺点也很明显,那就是眼界不高。

眼界,关乎着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。

在这个时代,提升眼界只有两个法子,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。

读的书多了,见识的人和事儿广了,眼界自然就开阔了。

谢鼎的评价很中肯,绝大多数胥吏,当一个知县,已经是极限了。

再高,就没有足够眼界来支撑了。

这也是为何,韩桢明明喊出与胥吏共天下的口号,却还在争取谢鼎、常玉坤这类文人。

谢鼎话音一转,语气欣慰道:“不过,还是有些好苗子。”

“哦?”

韩桢来了兴致,挑眉道:“能被谢尚书称赞,想来必不是庸才,不知是哪些人?”

“臣与诸位同僚商讨过,目前只这二人的考卷,能争头甲!”

谢鼎说着,将两份考卷递过去。

考卷都是糊名,在尘埃落地之前,他也不知道是何人。

接过试卷,韩桢仔细审视起来。

此次考卷,共计五道时政策论,其中最难的一道题,便是关于蝗灾。

在这个时代,蝗灾是一个绕不过的坎,且几乎无解。

根据《中国救荒史》一书统计:秦汉时期平均8.8年一次,两宋为3.5年,元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