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十章 神仙牌面(1 / 3)

明初的王子,皇孙,老朱的教育是十分严格。

在南京就是在大本堂学习。

到凤阳,就是住民家吃苦,到军营训练,带兵。

还经常令诸王,皇孙打着绑腿徒步远行。

这叫“宜习劳”。

反正不能过的太舒服。

不能忘了祖宗栉风沐雨的辛劳。

秦,晋,燕诸王已经多次带兵出塞,立下不小战功,令诸将敬服。

周,楚诸王,在藩地驭民,带兵也极有章法。

武艺出色,就是这文治……

老朱对眼下的教学,相当不满意。

在朱元璋看来,识字,懂史,经义略懂就行。

皇室不需要培养出一群书生出来。

重要的是文武之道,治国之策。

但大本堂的教学,也是令朱元璋无比失望。

还是那些儒学经典和史籍,要么过于晦涩难明,要么就是满嘴的大道理。

朱元璋是开国帝王,深知那些道理是忽悠臣下的,皇家子孙要是被忽悠了,麻烦可就大了。

大本堂的诸王皇孙,要么过于文雅,周王,楚王,湘王几个,过于文雅,象书生多过象亲王。

要么就是秦,晋,燕这三个小兔崽子,提起打仗嗷嗷叫。

读书就犯困。

而且这仨……

性子都极为暴戾残忍。

只有面对老朱时才乖巧听话。

因为老朱能轻松残暴他们。

文武之道都很出色,权术手腕极为老辣的,只有太子朱标一个。

这也是令朱元璋较为欣慰。

要是大明的未来全是一群书生和武夫,那就完犊子了!

看到老朱的身影转悠。

诸王,皇孙们读书的声音更响亮了。

岂不料老朱眉头皱的更深。

这些儒家经典能治国?

老朱深表怀疑。

这种怀疑,使老朱从洪武五年到十七年,整整十二年的时间没有开科取士。

把科举给停了。

改为征辟和察举。

德行为先,学问为后。

这是老朱在圣旨里的原话。

但这些年看下来的效果,也不怎样。

京官和地方官,还有地方士绅,全是推举亲朋好友。

能力未必比科考官员强多少,操守还明显下滑了。

历史的积累和惯性,就算是朱元璋这样的强势帝王也没有办法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