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256章 应对(2 / 3)

一愣:“战斗准备?可是营长, 这是不是太仓促了?而且……这七个发射井大多都是在不同位置!”

王学新知道苏教授说的“发射井在不同位置”是什么意思。

“高火”其实与火炮也有部份相似点。

比如几十枚“高火”在同一个发射阵地朝测算好的目标发射, 其命中目标的概率会更大。

如果这些“高火”分散在多地,参数全都不一样途径的气流情况等等也大不相同,命中概率就会低得多。

王学新则回答道:“没关系,我们不需要用这七个发射井对付一个目标,我们需要用它分别对付七个目标!”

“七个目标?”苏教授初时还没听懂,但往深处一想,就“哦”了一声明白了。

七个发射井对七个目标,也就是一个发射井负责一个目标。

虽说一枚“高火”命中目标的概率不大,但如果在同一位置重复发射多枚呢?

甚至还可以根据情况结合前线的炮兵观察员进行调较,比如这次打得远了,下一枚应该打近些,或是这次偏右多少多少公里……

于是就不存在多地朝一个目标发射参数都不同的问题了。

唯一的缺陷,应该是每次发射时的气流情况各异。

但陀螺仪的自我修正就是针对气流情况的,因此受这方面的影响产生误差的可能相对较小,再加上有前线的炮兵观察员协同,命中精度就能很大程度的提高了。

于是苏教授就没有多想,马上就向周元凯转达了王学新的命令和作战方案。

“高火”发射本身并不困难,难的其实是“高火”发射前的准备工作。

这里的“准备工作”, 指的并不是“高火”发射本身,而是侦察员对鬼子每门重炮坐标的观测以及炮兵观察员与“高火”的协同。

前者还算好, 鬼子重炮只要开炮,侦察员老远就能根据火光和烟雾确定它的位置,然后就用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它的准确位置。

其中涉及到的通讯问题可以通过拉电话线实现,而且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反复测算和验证。

但炮兵观察员与“高火”的协同,就很难用电话线解决了。

这一是因为炮兵观察员在协同时必须对“高火”的炸点以及目标位置一清二楚,这意味着炮兵观察员距离目标要足够近,而鬼子的八九式重炮却有18公里的射程布设点通常在距运城15公里处。

也就是说,炮兵观察员要带着电台深入敌后才有可能实现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