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七十三章 反制“麻雀”(2 / 3)

龙战长空 阳电 2045 字 2021-06-08

IM-120,在平行世界里他竟然还没有遇到过。或者是有,但是被美国人视为“最终决胜兵器”而雪藏了?

——那不是鬼子才有的癖好吗,龙云嘲弄的笑了笑。

“麻雀”导弹,这个名字起源于美国Sperry(斯佩里)公司在1952年首次试验成功的老兵级武器,直到1963年才获得AIM-7这个世人熟知的正式编号。

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,“麻雀”逐渐发展成为庞大的导弹家族,其中有被放弃的“麻雀”I、“麻雀”II,也有“麻雀”III这样大量装备的成功系列。

早期的“麻雀”I导弹弹头尖削、涂装花里胡哨,看上去就像大号的玩具焰火,姓能也十分低劣,并不具备任何超视距攻击能力;但是后来的AIM-7E/F/M型“麻雀”III则相当热销,虽然姓能并不算多么突出,但是产量极大,广泛装备于北约各国的歼击机使用。

现在,龙云所要考虑对付的,就是编号AIM-7F/M的“麻雀”III系列。

其他的导弹嘛,比如法国人的R530、或者更先进的“流星”,还有可能存在的AIM-120,他目前还没有见过,也就先不作考虑。

按图索骥,龙云很快查到了对付“麻雀”导弹的诸多干扰方案,简直是琳琅满目、数不胜数。没办法,谁让它产量多装备广呢?当年为了对付美国人的导弹,从苏联到中国的武器专家可没少动脑筋。要是这么多方法都用上,那“麻雀”的下场和烧火棍也差不了多少。

但是——考虑到穿越时代苏联的技术水平,龙云筛选一下,这里面不需要复杂信号处理的还真不多。

苏联的电子技术发展路线很怪,有些领域很先进,有些却又落后的离谱。看来看去,还是在歼击机上普遍使用的干扰机上做改进最容易实现。

简单说来,就是模拟一束“麻雀”导弹导引头能识别的回波信号,但是在发送相位上做手脚,让导弹认为已经抓住了目标,只是方向角有三十度的偏差。于是导弹按照导引头的指示侧转、侧转、再侧转,就算它已经真的对准了干扰源,导引头的指引信息也永远是“目标偏离三十度”……

撇开具体原理不谈,这招可真是够毒的。

北约各国战机的雷达型号虽然各不相同,但是要制导“麻雀”导弹,使用的照射波段都需要落在导弹导引头能够接收的范围内。这个波段原本是绝对的军事机密,只要知道波段数据,在干扰机上做些改动就可以有良好成效。

如今,这个冷战时期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